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正重构新的商业生态
平易云数据显示,云服务正成为BAT等巨头们的下一个主战场,普遍性的观点认为,云计算、大数据、 人工智能(AI)三位一体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走向强大的重要推动力。
由此,无论是全球的科技巨头,还是国内的BAT,抑或各大产业领域,“云”都被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云已不仅仅是企业战略,更是被提升到了“产业革命”的高度。6月21日,在“云+未来”峰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重点谈“云”,将“电”所带来的电气化革命与“云”带来的数字化升级相提并论。百度也不例外,2017年5月23日,在2017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彦宏再次表示,“随着AI时代到来,以往的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思维也要随之转变为人工智能思维”,将云所带来的革命提升到了思维的高度。
而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云战略则不仅渗透到了企业的骨髓以及整个的业务架构之中,更是服务了国内的大半个市场,在整个云服务市场占据遥遥领先的地位。同时,阿里云也与亚马逊AWS、微软Azure并列进入了公共云服务的第一梯队。
正是在这样背景下,马云在2016年提出了要“更加重视非电商业务的发展,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庞大和系统的商业生态”的计划,并把这种新生态叫做“新五通一平”,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能源,支撑这一生态的大平台就是阿里云。在马云看来,“从零售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巨大的技术革命,就是IOT的革命,就是所谓人工智能、智慧机器,未来的机器吃的不是电,未来的机器用的是数据”。
2017年4月2日,马云在深圳IT领袖峰会发表主题演讲,再度谈论对云计算的观点:“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云计算。监管要从人算变成计算,要更加科学、要更加着眼未来。”
而在这一演讲背后,阿里正在开启一个云上的工业智能时代,一个被重构的商业生态正在不断地演化、聚变。同时,这也是一场来自各大巨头基于“云”端的较量。
背景:“云”的出现诞生了历史性的机遇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市场上,计算、存储、网络三种资源使用的方式占据全球高达3万亿美元的市场。然而,伴随云服务的推出,“暂停”购买服务器及相关硬件现象影响了几乎所有的服务器制造商,包括IBM、戴尔、HP、联想等大型的设备制造商。
一般来说,传统布局企业IT架构的模式是向外部“购买服务器及相关硬件、系统软件数据库”,然后在企业内部搭建系统,但是,这一模式的缺点是企业动辄要花数百万美元的硬件投入,同时还要配备专业的技术开发人员。
“公共云”的推出则大大节省了公司的成本支出,从模式上来看,“公共云”由第三方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计算能力、数据库存储、应用程序和其他IT资源,用户无须自建IT基础设施,只要按需向第三方购买IT服务即可,因此很快获得了初创公司的认可。
最早提供公共云服务的公司是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亚马逊在解决管理超大型数据中心和复杂软件系统的问题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2006年底,亚马逊做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推出了AWS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
尽管作为公共云技术基础的“分布式技术”早已存在,但是将这一技术应用在产品上并大规模向市场开放这还是首例,最终结果是这一模式大获成功,硅谷超过80%的初创公司都成了AWS的忠实用户。
这恰恰是云服务给传统硬件市场所带来的重构和改变。Gartner预测,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将从2016年的2092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2468亿美元,增幅高达18%。最高增速将来自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预计将在2017年增长36.8%,达到346亿美元;SaaS(软件即服务)预计将增长20.1%,达到463亿美元。
而在国内市场,据IDC调研预计,中国公共云市场规模到2018年将达到20亿美元,市场空间巨大。同时,企业业务、设备、服务数据化后,数据流通交互起来,是云计算行业爆发的关键点。
在国内,政策利好也推动着云计算产业如火如荼的步伐。
自2015年起,中国密集发布多项政策推动云计算发展。2017年4月,工信部印发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下称计划),提出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意味着2015年至2019年间云计算产业平均复合年增长率约30.1%。云计算产业被认为已经由概念阶段进入到落地实施、广泛普及与应用繁荣的发展阶段。
此外,“计划”还提出,将健全云计算产业相关标准体系,支持软件企业向云计算转型、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及促进云计算的应用,涌现出两三家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具有较大份额的领军企业。
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遇,由此开启。
战略:巨头采用不同的战略进行市场卡位
伴随云服务在互联网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市场参与者从不同维度开始切入这一市场,并在云服务市场上提供着与其既有资源、优势相匹配的服务。
具体来看,云服务商有来自运营商的企业(电信、移动和联通),也有传统IDC的企业(由原始机房业务转做云);还有国外厂商(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国内ICT厂商(如华为、浪潮)、BAT以及国内云计算创业公司(如UCloud)等,而他们提供的云服务在技术层次和客户对象上也各有差异。
众所周知,云计算就是用互联网来接入存储或者运行在远程服务器端的应用、数据、或者服务。云计算大致分为三层,分别是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基础设施在最底端,平台在中间,软件在顶端。
对于进入者来说,提供哪一个层级的服务是大有讲究的。
以阿里云为例,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阿里云主要提供基础设施的IaaS服务,以及偏底层的PaaS平台服务,基本上不提供SaaS服务,而后者主要是与合作伙伴的合作。”
“在云计算领域,我们更像一个商业广场,提供的是一个基础服务,这里入住了很多商家,共同来打造一个云计算的生态。”
对于与亚马逊、微软在提供云服务上的战略异同,刘松告诉记者:“相同的地方是我们提供全世界公共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并且在产品的完整度方面基本相近的,阿里云甚至比微软还要多一点。但是,我们有几个差异,首先我们针对国内的大型客户提供专有云的服务,也可以理解为私有云,因为大型企业或者比如说公安部反恐,它希望在它的内部建立一个系统,可以支持上千台的那种大数据的能力。其次,阿里还提供了亚马逊和微软不提供的,我们为云上的用户提供安全服务,避免它受到像网络勒索病毒的侵扰。与亚马逊的AWS不同,他们是通过第三方来提供安全服务,我们既有直接提供安全服务,也有合作伙伴提供的。”
在刘松看来,之所以出现这一差别是双方的理念不同。阿里认为应该为云上的客户提供保护服务,AWS则认为客户如果选择安全,可以在他们的云市场买一个第三方的服务,所以,亚马逊并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云安全厂商,它是一个云技术架构的厂商,而阿里云同时也是一个兼有云安全的厂商。
影响这一理念背后的逻辑是云服务厂商必须面对的一个规则,那就是中立性。“对客户提供安全服务就要对它的应用程序进行扫描,就凭这一点,客户有时会觉得你不中立,服务过度了。所以,亚马逊严守这一中立立场,不提供直接的安全服务,由第三方提供,就是划清界限。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亚马逊服务的大都是国际性客户,他们的云安全意识相对较强。”刘松告诉记者。
对于阿里云则不同。“阿里云面对的中国用户普遍的云安全意识不足,不像美国那么成熟,企业自己选择难度很大,也没有这样的技术能力。而且在云上不提供安全的话它很容易受到攻击,所以我们多做了一步,向客户提供像保姆一样的安全的服务。当然,如果他希望更高的防攻击,可以花钱购买更高级别、更大流量的服务。”刘松告诉记者。
显然,不同的模式,最终的结果导向却是同样的,那就是对用户数据安全的保护。“目前客户对数据安全非常敏感,因为没有一个绝对的法律和规则,争议非常大,这也是一直以来大型用户用公共云考虑最多的地方。所以阿里云也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数据保护倡议,强调数据是客户资产,所有权绝对属于客户,云计算平台不得移作它用。”
区别于亚马逊AWS,阿里云除了提供直接的安全服务外,还提供互联网的PaaS服务,也就是说,除了底层的存储、计算、网络的资源以外,阿里还提供企业互联网化的服务,比如中石化做电商平台的PaaS,比如说GE汽车数字娱乐系统,互联网服务系统等等都是基于阿里云的PaaS构建的。
“阿里云的第三个差异化能力比较强调在云上提供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的能力,这就像是一些行业大脑,比如阿里推出了环境大脑、工业大脑等等。对于亚马逊和微软来说,这么垂直的玩法,他们不做,他们只做通用的平台。”刘松表示。
由此,专有云、安全服务、垂直的互联网PaaS服务、大数据平台构成了阿里云区别于亚马逊AWS,微软Azure的差异化的战略布局,也让阿里云在服务企业的深度上有了一个新的层次。
与阿里云类似,紧随其后的腾讯云也有这样一个判断:“承载和流通数据的基础设施,是云计算已经成熟和标准化的部分,将不是市场竞争的焦点;而接入云之后,提供针对数据的和针对业务的服务,是更重要的。尤其是目前热门的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其实都是通过基础设施之上的能力交付来落地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AI即服务’。”
正因如此,在腾讯云,PaaS层的能力被突出地强调,譬如目前最热的人工智能服务,其实主要通过PaaS层进行输出和调用。腾讯云在PaaS领域的产品和能力,既包括腾讯自有的大数据、AI、安全、音视频、即时通讯等在内的优势能力,也有腾讯云与合作伙伴共建的其他优势能力。在腾讯云上,用户可以平等自由地拥有和使用这些能力,去真正创新和升级自己的业务。所以,马化腾曾说“只要接入了腾讯云就等于接受和得到了整个腾讯平台”。“从市场而言,PaaS层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是大势所趋。”腾讯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机会:中小云服务商的机会
从全球来看,云服务市场的IAAS服务由亚马逊、微软、谷歌和IBM领头,在国内则由阿里云主导。那么,中小云服务商的机会又在哪儿呢?
对此,容联云通讯创始人孙昌勋告诉记者:“目前巨头们的优势只是体现在底层和中层上面,这类服务是容易标准化的。立足于国内,虽然大型企业纷纷踏足云服务市场,但在IaaS市场之外,SaaS市场却尚未有巨头介入,或是没有巨头产出。而PaaS由于上下两层的挤压也一直未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两大市场将是中小型云服务商的机会。”
孙昌勋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说,凭借自身市场或技术优势、在某一细分市场内深挖才是唯一的出路。比如,容联结合自身在通讯领域的积累和基因,发展而来的通讯云服务就是一个典型。另外,良好的运维服务也是中小云服务商能否成功的关键。”
所以,中小型云服务商完全可以从某一细分市场着手,通过在产品、品牌、价格、服务上的差异化优势,来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从而在某一个领域立足。
的确,在上层的SaaS服务或者特定行业的PaaS层服务中,BAT这类企业是做不来的,而这就是中小企业的机会,就看最后谁切入得更准确。中小云平台都是以解决垂直领域的各种问题而存在。虽然在整体覆盖面上,他们的业务辐射范围没有BAT等企业那么的广泛,但是论到专业性和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却还是有着一争高下的实力。
在孙昌勋看来,目前,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云计算是高效的,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他们最终的核心竞争力。近几年, BAT巨头也在不断构建自己的云计算之路。云计算概念提了很多,但一定要切记两点。第一,云计算概念是分工合作,在这个大生态圈里面,企业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一些基础的能力和资源的问题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分工合作投身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这样企业才能做到快速发展。第二,在切入企业级服务市场时,一定要慎重甄别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否是高频的刚需市场,痛点不痛,刚需不刚,是大多数创业项目的通病。
与容联云通讯类似,UCloud也提出了发现增量市场,实现新的价值创造的三个原则,即首先关注行业热点。通过关注行业媒体报道、数据分析报告、与客户深入沟通等方式,了解用户行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态势;其次,关注技术发展方向。技术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某些行业的发展方向,技术与商业结合,会更清晰地判断出增量市场所在;再次,关注投资风口和资本市场动作。
目前,UCloud是国内最大的中立云计算服务平台,强调中立的定制化的云服务。
观察:“云”在重构商业形态
在刘松看来,未来云上承载两个比较大的方向,一个是数字经济,它包含了成社群经济和共享经济,这也是当前使用云服务最多的领域。另一个方向则是传统企业的在线化互联网化,包括制造业、农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企业。
在这两大领域里,把硬件换成云服务来提高管理的灵活性,降低成本,目前虽然占了很大的市场容量,但从根本上讲,云的中长期价值在于要重构商业形态。而重构的前提则是互联网化。过去十几年来互联网基本上是以消费类为主,实体经济在供给侧,在制造环节,流通环节,物流环节,包括政府治理这些环节还没有互联网化,所以,现在要做的是完成迁移到云计算这个基础设施的过程,因为只有云和数据碰在一起,才能承载未来的商业形态。
以阿里云发布ET的工业大脑为例,云上面有大数据,大数据上面有人工智能,有了这些就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能,这是企业以前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实现的。
比如在阿里云ET工业大脑帮助光伏企业协鑫提升良品率的案例中,阿里把协鑫目前生产线的数据放到云计算平台上来,针对协鑫的业务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得出了当前影响它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同时在工艺方面,也分析了协鑫的工艺参数,分析出哪些工艺参数可能影响最后产品的良品率。结果发现协鑫的机器备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劳损的现象,由此阿里云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备件劳损和潜在故障的预测,设计了整个监控预警系统,并进行工艺调优,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帮助协鑫提升了1%的良品率。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个几百亿产值的工业企业来说,如果提升几个百分点,带来的效益就会非常巨大。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很多光伏生产厂、橡胶制造厂等离散制造业企业里。在刘松看来,这是简单的云替代所不能实现的。
“企业把离散制造业的所有参数给我们,因为机器比人的计算能力大几百倍、几千倍,尤其是复杂的计算模式。它把上千个参数拿过来以后,可以找到内在可以优化的规律,光伏生产里面导轮的寿命是最关键的要素,占整个质量的50%,我们就要对导轮的温度和导轮什么时候更换做出一个决策。甚至于哪些供货商的原料做出来的成品率更高,哪些供货商原料做出来的成品率更低,我们都会做一些决策,对生产产生了一个促进。”
刘松形象地把这个称为“暴力破解”。“虽然我们对某个具体的产业可能并没有什么先天经验,但只要把这些参数都拿过来,云计算就会破解出其中的问题。”而云计算的巨大机会也将诞生在这些产业里。
“在工业界,都是几百亿资产的重资产运行模式,如果数据进去,可能花几百万元可以解决几个亿的问题,这个回报率太大了。”刘松表示。
“今天我们做云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未来让数据驱动重构商业,数据的价值就是云这个游戏的下半场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称它为数据智能。”刘松告诉记者。
有意思的是,在德国,云和数据的结合也正在被给予高度的重视。
刘松表示:“德国在工业4.0和大数据方面,他们更喜欢用传感器上传,用经验模型去做对比,而我们采用的则类似于阿尔法狗的机器学习的方式,机器超越了人类原来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说生产一辆汽车所有的参数我都拿过来,都用机器学习去发现关联程度,由于阿尔法狗用在工业体系里面对工业知识的理解力非常强,它有超级的大容量的计算能力和算法关联识别,可以发现人类发现不了的东西,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增量。”
人工智能叠加智能制造的跨界重混将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工业世界,暴力破解甚至有可能帮助中国在装备制造产业里重新建立优势,这也将是中国智造2025所拥有的一些新内核,是非常值得期待的。